首页 精彩活动 丝路人物:连辑院长在高峰圆桌论坛中的发言

丝路人物:连辑院长在高峰圆桌论坛中的发言

2018-11-15

image.png



连辑

原甘肃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

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,

党组成员兼任内蒙古大学校长

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

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

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

中共十六大代表



连辑院长发言如下:



中国的文化,用现在权威的说法就是人类四大文明中,唯一没有被中断过的文明,大家对这个判断充满着自豪感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?其实在众多缘由中,有一个规律性的原因是我们需要注意的,就是中国的耕读文化。


 

中国有家传史的家族,从远古到现代流传下来,一个个家族使得中国文化生生不息,文明不止。什么耕读文化可以传家、传世、传国呢?


 

image.png



我认为,“耕”就是中国的农业文明、生产。“读”就是中国主观的、精神的文明。用现代话来解读,耕是物质,读是精神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,耕的部分,作为物质文明的部分现在已经少之又少。比方说我们见过的古董,数量非常少,甚至已经完全消失。


 

我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量不在于古董本身,而是精神的、文化的信息量。比方说木器等生活用品,存世的实用性已经荡然无存。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埃及公元前两千六七百年留下的金字塔、王宫,那其实不是古埃及文明的源头。而在中国的土木文化中存世的建筑已经没多少了,我们最多能看到玉石和青铜器,这些容易保存的,星星点点的遗存。


 

但是大家要注意,文化遗存是完整的流传下来的。康乾盛世的《四库全书》由纪晓岚主持编纂,当时由四百多位学者一起完成。要知道,在当时的学术条件下,就已经编撰出了近十亿字、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化编年史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编写过一部百科全书,《四库全书》的文字量是它的数倍。


 

所以我认为,真正传家传下来的是精神,是文化,是文明。也正因为这个原因,才使得中国文化、中国文明生生不息。在这里我要指出一些问题,现在生活好起来了,我们会把一些文明、艺术用利益和金钱去衡量。这样使得物欲化的东西不仅在物质生态中存在,也充斥在精神生态中。使得精神文明的空间受到大面积的挤压,污染了精神文明的内涵。所以说我们目前精神生态存在着很大的问题。


作为我们在坐的企业家,包括社会人,其实我们的心灵健康应该是物质和文明双健康。如何才能使得我们精神健康,如何构建我们的心灵家园?这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,也是每一个有知识的人都绕不开的文化话题。专业可以选择,知识可以选择,但是文化不能选择。大家知道,科举制是在隋末唐初最终成型的,但它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被弘扬,就是当时的举荐制。举荐制就是当时的官员推荐读书好的人才入朝为官。从西汉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这段时间里,皇帝考的是什么呢?主要是考八股文,就是笔试,还有就是策论。不管你是管什么的,管盐的或是管铁的。皇帝举办的考试既不考盐也不考铁,考的是孔孟之道、诗词歌赋和作文,考的是你怎么解决问题。所以,中国从古至今都是文化在前,知识在后;文化在前,专业在后。



苏东坡的诗、词、文大家都比较熟悉,这些成就远超他的官名。因此文化是基石。从艺术的角度也是如此,从艺的人若没有文化底蕴,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匠人而已。想达到艺术的高峰,首先要有文化的高度,现在我们出不了大师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底蕴不够。文化对于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都是要从生到死不断地加强、学习、训练的。


 

在构建精神心灵家园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集中做好两件事。第一是读书,第二是审美。一个人的强大,不在于你的金钱,也不在于你的权力。而在于你的知识储备、知识含量。通过精神的强大来驾驭金钱和权力。


 

自2014年以来,习近平曾先后三次对国学进行阐述和表态,分别是造访孔府并发表讲话、与国学大师汤一介促膝交谈和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。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信息,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。中国文化有三个板块结构。第一,优秀传统文化;第二,革命文化;第三,社会先进文化。在优秀传统文化中,又分为两大板块。一个叫优秀思想文化;一个叫优秀传统文化意识,也就是诗词歌赋,琴棋书画。那么什么叫思想文化,总书记说的非常具体,就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精神、中国智慧、中国哲学。汉代的儒学、近代的玄学、南朝的佛学、宋明理学、王阳明心学等等,这些一脉相承的学问,就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思想文化。



 image.png



若你在台上讲话,底下坐了一千人,如果你想让台下的人都安静地听你讲话,唯一的出路就是你的信息量要超过他们、你的知识储备要超过他们、你的观点和见解要超过他们。想做企业家、想做人上人也离不开这个标准。读书读什么?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。我个人觉得要读三种书,第一读史书,第二读群书,第三读好书。读史书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具有厚度;读群书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具有宽度;读好书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具有高度。这三种书读好了,你一定是苏轼讲的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。

 


第二件事,就是审美。美,是大自然赋予的。审美与人自始至终就是相伴而生的。审美是我们人类精神生活的最基础、最常见且最持久的生活。我们现在讲三观: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。我觉得还应该加一个审美观。审美观是一个大观念,它可以并入世界观来讲,但我更建议单独拿出来聊。



谈审美怎么入手呢?我提议也是三条:

 

第一条,要有审美观。没有审美意识、没有审美观念、没有审美立场,就没有基础的判断能力。


第二条,要有审美知识。比如评价什么是好电影,什么是不好的电影?普通观众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做评判吗?大部分评不了。而电影的文学性怎么样?艺术性怎么样?拍摄技巧怎么样?若不懂,那就是纯粹看剧情,看热闹。所以,想要从事审美,一定是集众多知识于一身的。


第三条,要有一技之长,自己应该成为审美的实践者。